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教育部于2022年4月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强调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绿色智慧物流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山东现代学院联合山东高盛物联科技集团、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以及山东交通学院,共同开展“践行‘双碳’目标战略:数智化绿色物流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经过三年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一、聚焦现实教学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物流业正朝着绿色化、数智化加速转型,尤其是医药冷链、生鲜食品等民生关键领域,对具备绿色运营理念和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然而,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专业定位与区域产业适配度不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四大现实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2023年6月,学校联合山东高盛物联科技集团、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共建“智慧物流产业学院”,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中的现代物流领域,重点针对医药和食品行业物流人才缺口,以“绿色+智慧”为双核融合路径,构建了系统化的数智化绿色物流育人新模式。
二、创新育人机制,重构“绿色+数智”课程体系
通过“多方协同、共建共管”机制,在校企协三方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建立“需求驱动、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机制,采取“共定标准、共建资源、共施教学、共评质量”的创新路径,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深度融合绿色理念与数智技术,构建了“通用基础平台+数智技术模块+绿色物流模块+创新应用模块”四维矩阵课程体系,将《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等国家标准全面融入教学,开设《物流系统碳排放计量与交易》《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前沿课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突破产教融合壁垒
依托高盛物联国家一级绿色仓库和智慧共享仓网等实体资源,结合协会提供的行业案例,在校内建设了高度仿真的“智慧物流实训中心”,为学生开通云WMS/TMS等系统的实验账号,实现远程接入企业真实环境进行操作学习。
在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实施“项目贯通式”实习模式和“毕业设计真课题”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须参与真实项目,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拟定任务书,实习成果按项目解决方案进行考核。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企业需求或协会课题,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确保成果兼具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
四、构建师资共育新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通过“企业专家进校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前沿讲座,将最新技术、标准与案例带入课堂。同时开展“教师企业浸润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并形成“四个一”实践成果:一份总结报告、一套教学案例、一项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一场实践分享会。
“双导师制”覆盖多门核心课程,如《医药物流综合管理实训》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学生评教满意率高达98%。专业团队还跨单位组建“绿色智慧物流虚拟教研室”,共同开展教研、开发课程与教材、申报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教学相长与产学双赢。
五、成果显著,应用推广效应突出
经过三年建设,该育人模式在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16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毕业生因扎实的数智技能和绿色素养受到企业高度评价,被认为“上手快、后劲足、理念新”。
教学资源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建成省级优质课程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开发涵盖20个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库;“智慧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校级示范中心,并成为高盛区域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200余人次。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辐射成效明显。团队主持教科研课题28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0项;主编的《物流工程CAD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训》被全国25所高校采用;研发的“农机供应链碳排放智能管理系统”成功应用于企业,破解了碳足迹核算难题;省级优质课程《物流包装设计与测评虚拟仿真综合实验系统》和《包装技术》被青岛工学院、宁波大学等院校选用,受益学生达3374人。
山东现代学院牵头构建的数智化绿色物流育人模式,是应对国家“双碳”战略和产业绿色转型需求、深化新工科建设与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该成果系统破解了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多项瓶颈,为培养兼具数智技能与绿色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成功范例,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完善育人机制,拓展合作深度,为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持续贡献教育力量。
(来源:山东现代学院)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