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孙学镇:以美为舟,遨游艺术之海

青年说 昨天16: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倪集街道办事处中学教师 孙学镇

在初中美术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每一次与专业书籍的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修行。《美术教育学新编》 恰似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学科教学的方向,引领我在美术教育的海洋里探寻更深层的奥秘。

初读《美术教育学新编》,就被其系统且深入的内容吸引。它从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讲起,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像一位严谨的导师,梳理着美术教育的脉络。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日常教学常面临如何平衡技法传授与创意培养、怎样让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课堂等难题,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为我搭建起学科教学的框架,让我明白美术教育不只是教画画,更是传承审美、培育创造力的系统工程。

我采用 “批注法” 阅读,在书页边缘写下教学联想与疑问。读到 “美术课程应凸显视觉性” 时,我批注:“可结合初中学生特点,用 ‘视觉猜谜’ 导入,比如展示局部画作让学生猜作品,激发兴趣。” 同时,将书中理论 “落地” 实践,尝试用 “主题单元教学法” 设计课程,把 “中国传统绘画” 单元,从山水画的意境、花鸟画的寓意到人物画的传神,串联成文化探秘之旅,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也验证了书中理论的实用性。

书中关于 “美术教育的价值” 阐述,让我对学科定位有了新思考。它提出美术教育是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文化传承教育” 的融合,这让我意识到,初中美术课要让学生在笔触间抒发情感,在创作中突破常规,更要透过作品触摸文化脉络。比如讲敦煌壁画,不再只教临摹技法,而是分享壁画背后的宗教故事、工匠精神,学生画出的不仅是飞天的姿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在教学方法上,“参与式教学” 理念启发我变革课堂。以往我主导过多,现在尝试 “学生主导创作营”,让学生分组策划主题、设计环节,我只做辅助。一次 “校园生活” 主题创作,学生们用拼贴、漫画、装置艺术等形式呈现,作品充满创意,也让我看到学生被激发的潜力,正如书中所说:“美术教育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创作的主人。”

依据书中 “课程资源开发” 内容,我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把校园雕塑作为 “立体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造型、材质与校园文化的关联;利用本地民俗艺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学生制作剪纸、年画,让美术课扎根生活,也拓宽了课程边界。

书中强调 “美术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我不再单一以作品技法打分,而是从创意、努力度、情感表达等维度评价。设置 “创作故事卡”,让学生写下作品背后的想法,期末整理成 “艺术成长手册”,学生看到自己从 “只会画简单风景” 到 “能用艺术表达心情” 的变化,更有动力探索美术世界。

读《美术教育学新编》,是一场自我迭代的修行。它让我从 “凭经验教学” 走向 “依理论深耕”,明白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会教技法,更要懂教育规律、学科价值。每一次重读,都有新感悟,就像书中说的 “美术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我的阅读与实践也在动态成长。

如今,我常把书中金句分享给同事,和他们探讨 “如何让美术教育更具生命力”,也鼓励学生去美术馆、读艺术书籍,因为我深知,教师对专业的热爱与钻研,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这场与《美术教育学新编》的相遇,是专业成长的契机。它让我坚信,初中美术教育是播撒美的种子,而专业阅读就是培育种子的沃土。未来,我会继续以书为帆,载着对美术教育的热爱,驶向更广阔的教学海洋,让学生在美的滋养中,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巩悦悦

巩悦悦

不忘初心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