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亚
多年驾车,我自诩技艺纯熟,深谙通行之道。车轮紧轧白线,变道果决迅猛,向来寸步不让。若遇插队者,我便驱车逼近,令其知难而退。于我而言,道路如同丛林,强弱分明,让道便是认输,后退即是怯懦。
一日,我驶入窄巷。方进巷口,忽见对面一小车缓缓驶来。两车相对,僵持巷中。我内心烦躁,按响喇叭,摇下车窗,欲与其理论,却见对面是位白发老者。他并未争执,只是微微一笑,旋即从容倒车。
车退至巷口,空出通道,老人招手示意。我驱车经过,赧然道谢。他摆手笑道:“让条道又不费事,你先请吧。”语音温和,却如一石入水,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按常理,我刚入巷口,退让最为便利。然而根深蒂固的争强之心,却令我寸步不让。老人的宽容如一束澄明之光,照见我心底的偏执。蓦地,我想起多年前学车时,教练的谆谆告诫:“开车如做人,先要让三分。”
想起昔日登黄山,见挑夫负重登山,汗流浃背。山道崎岖,游人纷纷侧身相让。非因挑夫有何特权,实是知其艰辛,心生敬意。让道之举,发乎自然,成于德行。“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世间本没无限宽阔之路,若人人争先,则路路堵塞;留一步与人,亦是为自己留下余地与出路。
经此一事,我方顿悟:道路即是人心。人心若窄,虽处旷野,亦觉逼仄;人心若宽,虽居斗室,天地自广。今日你让人,明日人让你,往来之间,道路愈宽。让道之义,不止于行车:电梯门前,不争先后;排队购物,不抢位次;与人争论,不留绝语……这细微之处的侧身、礼让与微笑,皆是人间暖阳,足以消融生活的寒冰。
夜读《庄子》,“虚室生白”之言令我沉思。让道之要,原在心念之间。心中若装满利害计较,自然处处争先;内心如是空明澄澈,自会时时相让。让,不是怯懦,而是从容;不是退缩,而是豁达,更见人之修养与格局。
人生之路,亦当如此。给别人让条道,不仅予人便利,最终拓宽和成就的,却是自己的胸怀与境界。这世间也因此少了些许争端,多出无限柔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