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宗智
“在飞云之下,以为忘了的家,在耳里说话,叫我别烦心那些痛与怕……”2019年,一首清澈空灵的《飞云之下》,让无数人记住了童星韩甜甜那宛若天赐的嗓音。六年转瞬而过,如今18岁的她携着行李与梦想,正式步入浙江音乐学院,成为流行演唱专业的一名新生。这位曾凭借“天籁之音”刷屏网络的女孩,已然翻开人生乐谱的全新一章。
从田间课桌,到璀璨舞台
时间拉回2018年,11岁的韩甜甜还是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小新村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那所总共只有37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承载了她最初的音乐梦想。班主任郝老师身兼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四科教学,在发现甜甜的歌唱天赋后,主动为她寻找专业学习机会,不愿让这个“好苗子”被埋没。
同年11月6日,郝老师上传了韩甜甜翻唱《光年之外》的短视频。画面中,短发女孩穿着紫色毛衣,双手攀桌尽情歌唱:“也许未来遥远在光年之外,我愿守候未知里为你等待。”她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音,与稚气未脱的面容形成强烈反差,视频迅速火遍全网,播放量轻松破千万。原唱邓紫棋转发并点赞支持,网友直呼“这是被天使吻过的嗓子”。
次年,她又登上了江苏卫视《百变达人》的舞台,以一曲《飞云之下》赢得全场“五星爆灯”,直通总决赛,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灯光明灭,掌声起伏,这位小女孩一步步从那方小小的课桌,走向越来越大的舞台。春晚邀约、央视节目、商业演出、音乐公司签约邀请…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她面前展开。
从“凭感觉唱”,到专业深造
出乎许多人意料,在一片喧嚣与光环中,韩甜甜与家人选择了回归校园,淡出公众视野。没有频繁的曝光,没有商业活动,她重新做回一名普通学生:白天上课记笔记,晚上写作业,只在周末练歌。她将自己“埋”进课本与日常,过起了踏实而简单的生活。
回首当初,韩甜甜坦言从未后悔,“参加过《开学第一课》《蒙面唱将猜猜猜》,增加了自己的很多经验,开阔了我的眼界,是我人生中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觉得我很厉害,我也会感觉到压力,怕自己唱的不是那回事,所以要更严格要求自己。”
这份看似“普通”的坚守,最终结出实在的果实。2025年高考,韩甜甜凭借专业实力叩开浙江音乐学院的大门,完成了从“天赋童声”到“专业歌者”的蜕变。站在报到现场的她难掩兴奋:“我很喜欢叶炫清、单依纯前辈,浙音的师资和环境也让我对未来四年的学习充满期待。去年复试时试过学校食堂,饭菜特别可口,接下来打算把各类杭州的美食都尝个遍!”
网络时代,草根音乐人获得关注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往往仍需回归系统性的专业教育。于韩甜甜而言,大学四年的训练将成为她转型的基石——从依靠本能唱歌转向理性认知音乐,从演绎他人作品逐步走向创造个人风格。她选择的不再是“网红”式的一时光亮,而是真正扎根音乐人生的长久之路。
从“一夜爆红”,到“持续发光”
在求快的娱乐生态中,韩甜甜的“慢”反而显得珍贵。不急着发单曲,不靠曝光维持热度,先夯实基础、再谋专业高度。这条看似迂回的路径,实则更稳,也更扎实。
韩甜甜的选择在国内童星群体中并非个例,但却显得尤为难得。据统计,中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通过各种选秀、综艺节目进入公众视野,但如何平衡事业发展与学业成长是个课题。很多童星面临“昙花一现”的困境,短期内获得大量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全面发展,往往后劲不足。
从“出名”到“出道”,一词之差,路径迥异。类似“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这样的国际童星,成年后也常面临转型困境。释小龙、金铭、宫傲等国内陪伴一代人成长的童星,多数也并未顺利延续演艺高峰。
流量如水,来去无常,但教育的底子却永远牢固。随着教育部逐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的监管,“先学业后事业”的成长观念正得到更多认同。越来越多童星出身的年轻人选择回归校园沉淀自我——比如《武林外传》中“莫小贝”扮演者王莎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巴啦啦小魔仙》中“严莉莉”刘美含进入北大攻读研究生。
有人拼命追逐流量,也有人主动停下脚步、蓄力深潜。韩甜甜的选择,既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反套路”,也为众多拥有天赋的孩子指明了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最美的成长未必是加速奔跑,而是懂得何时应该驻足沉淀;最明智的选择也并非抓住所有机会,而是舍却诱惑、望向远方。未来,这个曾用歌声打动无数人的女孩,将带着专业淬炼后的底气,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一次,她准备唱得更久,也更动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