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丙肝悄无声息地传播,甲肝、戊肝因“食源性爆发”扩散,加之肝炎慢性化率高、长期损伤不可逆等特点,让不少人谈肝炎而色变,甚至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影响肝炎的防治。
事实上,多数肝炎是可防可控的。甲肝和戊肝可通过注重饮食卫生来预防;乙肝能通过接种疫苗阻断感染;丙肝则可借助药物实现治愈。
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跟随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刘长江,从科学认知入手,揭开肝炎背后的真相。
误区一
肝炎都具有传染性?
【真相】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代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感染中毒性肝炎等非病毒性肝炎。其中,非病毒性肝炎没有传染性。
误区二
蚊虫叮咬会传播乙肝病毒?
【真相】
蚊虫叮咬人体,乙肝病毒在蚊虫体内并不能存活很久,也无法进行复制。预防乙肝的关键是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血液接触和性行为。对于蚊虫,我们要防的不是乙肝病毒传播,而是它可能会传播各类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
误区三
预防肝脏问题,吃上“护肝片”就行?
【真相】
“护肝片”保肝降酶的作用有限,且并不会对抗熬夜、喝酒等带来的损伤,不当服用保健品还可能加重肝脏的代谢风险。预防肝脏问题的核心是:规避伤肝风险+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与其依赖“护肝片”求心安,不如从源头减少肝脏负担——不酗酒、不乱吃药、管好嘴、迈开腿、打疫苗、勤体检,这才是最可靠的“护肝之道”。
误区四
成年人不用打乙肝疫苗?
【真相】
是否接种乙肝疫苗与年龄无关,和“体内是否有永久的乙肝抗体”有关。乙肝疫苗对所有未感染、未产生抗体的人都有效,特别是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糖尿病、肾病等免疫力较低者,医护人员等人群。若不确定自己体内是否有乙肝抗体,可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并咨询医生。
误区五
乙肝没症状就不需治疗?
【真相】
乙肝的治疗决策并非由“有无症状”决定,而是取决于病毒复制活跃度、肝脏损伤程度等医学指标。很多时候,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可能在“无症状”的掩盖下悄然进展,若忽视治疗,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误区六
乙肝一定会导致肝癌?
【真相】
多数肝癌患者都是由慢性乙肝感染者和慢性丙肝感染者转变而来,并不意味着只要得了乙肝,就一定会导致肝癌。乙肝是一种慢性、长期性、进展性的疾病,很难完全治愈,但通过有效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控制住病情,避免乙肝病毒在肝脏的进一步复制,也避免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
刘长江提醒,像肝炎这类常见的肝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注重生活细节,对于维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肝脏没有不适症状并不意味着肝脏处于健康状态,它可能会通过其他器官向我们发送求救信号,如果出现乏力,面色灰黄,睡眠、食欲不佳,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肝脏损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