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笔绘就融合新图景,德百集团以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2:01

礼炮齐鸣,瑞狮腾跃。7月26日,德百奥莱广场上“霓夏·烟火集”非遗购物月正式启动,也揭开了德百奥莱·德州589街区的华彩篇章。在这座3万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间里,“美食博物馆+非遗体验馆+实景演艺场”三位一体模式正式落地——这是德百集团产业融合棋局的最新落子,更是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

第一支笔>> 在古桑虬枝上书写三产融合传奇

夏津黄河故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的虬枝盘曲间,藏着德百融合发展的原始密码。去年9月,德百联合广东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共建的古桑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此破土。短短一年,1.2亿元投资在341.98亩土地上催生出一座“产学研游”综合体。

走进加工基地,桑椹在冻干生产线上蜕变为保留90%营养的果干,桑叶转化为精粉与面条,桑黄提纯为抗肿瘤保健品。目前基地已形成年产古桑茶150吨、桑叶精粉100吨、桑黄50吨的产能。而在产业链上游,德百以“企业+农户”模式链接5万亩桑田,让农民从传统种植转向多元经营。

更深层的融合在文旅维度展开:游客在古桑林中采摘椹果,于中国古桑博物馆解读千年桑史,再到椹仙村体验桑叶面条制作。德百温泉度假村与森林公园形成联动,构建“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闭环。董事长杨维星的目标清晰:“保护古桑不是终点,让古桑结出‘共富果’才是目标。”如今,古桑产业已带动数千人就业,将千年遗产转化为百亿产业链。

第二支笔>> 于雪域云端架起鲁藏同心桥梁

当视线转向海拔3980米的日喀则,德百的融合之笔在雪域高原绘就更宏大的篇章。今年6月,第一瓶“德朗玛”天然水从冈底斯山脉的“云端工厂”下线,标志着德百产业援藏战略结出硕果。

为守护“世界好水的中心”,德百采用全封闭生产线,废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包装选用可降解材质。经检测,德朗玛水富含偏硅酸等矿物质,pH值呈弱碱性。德百发挥零售优势,在山东商超设立西藏特产专区,通过“云端工厂”直播将水源地的纯净呈现给全国消费者。投产仅3个月,产品已覆盖20余省份。

这瓶水更成为鲁藏双向流通的载体:西藏的牛羊肉、藏药通过德百渠道进入山东,山东的家电、纺织品则反向输藏。工厂为当地创造120多个岗位,藏族员工占比超60%。“以前放牧看天吃饭,现在家门口上班学技术,”藏族员工次仁卓玛月收入达4000余元的话语,印证了“造血式”产业援藏的价值——让西藏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民族团结在经济共生中升华。

第三支笔>> 非遗为墨点染城市烟火新篇

回到灯火璀璨的德州589街区,德百的融合实践在城市肌理中绽放新光彩。作为开街盛典的焦点,街区将德百的融合基因浓缩于方寸之间:德州十大碗、大柳面等非遗美食现场制作,木刻刀笔书画、金丝彩贴等技艺互动教学。六大主题院落与18种特色演艺,使这里成为鲁西北文化传承的“德州样本”。

天衢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大山在致辞中强调推进“文旅商体健”融合,而589街区正是这一理念的实体化表达。市文旅局局长柳骁将其誉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德州样本”,因其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消费升级的深度嵌合——游客在品尝非遗美食时参与文化传承,在购买手工艺品时助力匠人生计。

德百集团执行总经理杨维帅阐释其内核:“我们要让街区成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当瑞狮在礼炮声中舞动,德百为城市夜经济注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脉动。这恰是德百融合战略的终极目标:让产业兴旺与百姓幸福同频共振。

从夏津古桑林的“三产共舞”到雪域之巅的“鲁藏同心”,再到城市街区的“非遗烟火”,德百集团以三支融合之笔,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以创新为脉。当古桑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当雪域清泉滋润百姓生活,当非遗技艺点亮城市夜色,德百书写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传统产业在融合创新中重焕生机的启示录。

正如杨维星所言:“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承担责任。”德百的实践证明,当社会责任内化为商业基因,发展的图景将无限辽阔——那里有产业振兴的号角,有区域共富的足迹,更有百姓烟火的温度。在这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上,德百的融合之笔,正饱蘸新时代的浓墨,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

(张宪军 夏续杰)

责任编辑:魏巍-德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