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重点突破哪里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昨天07:31

●核心观点: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要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围绕产业联动、科技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对外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领域重点突破、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多层次网络化互联互动、竞合共赢的发展格局。

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要迈哪些坎

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一条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也指出,要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面临哪些制约?又该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积极成效

济南、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济南、青岛都市圈是山东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近年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济青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在产业共建方面,济钢集团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是两大都市圈联动发展的生动缩影,济青枣潍工业母机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带动了两市数字经济崛起;在科创资源共享方面,济青就A类人才互认达成初步意向,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构建了以济南为中心、覆盖济青烟三地的区域级海洋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对外开放方面,济青联动打通“内陆—沿海”双向开放通道,合力建设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联动愈发紧密;在政务服务方面,济青两市实现了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异地同标、跨市通办”和电子档案数据互通共享。

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和各市、区、县统计数据,2024年,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常住人口分别为1828万人、1568万人,GDP之和分别达到2.0万亿元、2.1万亿元。2018年至2024年,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GDP之和占全省的比重由38.8%提高至42.1%,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由32.0%提高至33.7%。两大都市圈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挑战待解

推动都市圈联动发展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系统性工作,在核心城市竞争能力、产业分工协作、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济南、青岛都市圈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核心城市在全国和区域中的竞争力有待提升。济南、青岛城市首位度相对不高,制约其发挥对周边城市人口集聚、消费水平拉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2024年济青两市GDP和常住人口之和分别为3.0万亿元、1996万人,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0.7%、19.8%。同期,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广东省,广州、深圳GDP和常住人口之和分别占到全省47.9%、28.9%,分别比济青两市高17.2个百分点、9.1个百分点。同时,黄河流域西安、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2024年济南、青岛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926.1亿元、709.6亿元,仅为西安的20.6%、15.8%,郑州技术合同成交额比济南低122.4亿元,但比青岛高94.1亿元。西安、郑州强势崛起对济南、青岛未来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

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分工协作不够充分。济南、青岛都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战略定位等提出标志性产业链群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优势和引领能力。但与杭甬都市圈打造“数智×制造”共生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相比,济青都市圈在产业链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延伸方面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两市具有差异性的标志性产业链,如济南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集成电路产业链群,青岛拥有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如何开展产业链条之间长期、有效的协调配合,也是两大都市圈实现产业协作和创新亟须解决的问题。

都市圈合作体制机制的整体协同不够通畅。无论都市圈建设还是都市圈联动发展,行政分割造成的行政壁垒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同样面临行政壁垒导致政策协同存在难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经过阶段性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商合作机制,但在市级层面济青抱团共进还未形成完善的区域合作组织架构,在高层级决策协调、常态化工作推进、合作事项动态监测评估等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此外,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资源争夺等问题。

重点突破

面对上述制约与挑战,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要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围绕产业联动、科技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对外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领域重点突破、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多层次网络化互联互动、竞合共赢的发展格局。

发挥协同创新在两大都市圈联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培育专业性孵化器,加速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发挥人才在协同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以专兼结合、产业学院共建、人才资源协作、互派科技干部等方式,构建政府、企业、院校等多方合作的人才共享体系。三是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协同创新成效,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联动打造应用场景,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示范应用基地。

强化两大都市圈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一方面,联合梳理产业图谱,寻求两地产业合作的结合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加强设施建设、项目谋划、产业准入方面的对接,开展跨区域技术研发、中试孵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链群规模能级跃升。另一方面,加强数字经济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作用,在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加强跨区域研发、制造、应用的全链条发展,加强两大都市圈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合作。

全面推进两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是都市圈资源要素跨区域充分流动重组裂变的前提,要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胶东机场、济南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济青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组成的轨道上都市圈建设,提升高速路、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通行能力。要发挥济青医疗、教育等资源优势,探索医疗服务标准化、共享医疗数据平台、跨市域合作办学等模式,推动旅游景点间的共享互惠,推动优质政务服务向周边城市延伸,推动济青都市圈公共服务共享。

打造陆海联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制高点”。一是深化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便捷联运,加快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济青高铁快运、铁海联运、空铁联运,共同打造现代联运大物流运输网络。二是提升各类、各级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打造上合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拓展国际经贸合作。三是围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开展两大都市圈合作,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深化海关、口岸一体化合作,降低货物进出口综合成本,提升通关、转关效率。

建立健全两大都市圈间联动发展机制。在省级、市级、部门等层级上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联动嵌套机制。省级层面上,要强化政策供给和统筹,推进都市圈联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监测评估。市级层面上,在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探索设立实体化运行工作机构,研究都市圈联动的重大政策、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部门之间,要推动部门牵头、共同参与、联合实施的协调合作,形成跨区域项目审批、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决策程序,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此外,还可以召开联动发展论坛、跨区域的干部双向互派等形式开展合作。

(周笑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朱洪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