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利用招聘平台“造黄谣”被刑拘,别再让谣言轻易泛滥

视点 昨天08:49

近日,一则内容令人“满头问号”的求职信息,突然出现在某线上招聘平台上,引发了不少关注与讨论。在这则求职信息中,一名自称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王某香”的“求职者”,在自我介绍中写下“曾经承受过领导长达45分钟剧烈的撞击”,明显带有低俗的暗示意味,当某招聘方与其进行联系时,该用户甚至明确承认,其表述指的就是不正当关系。

然而,还没等网友为这种破坏公序良俗的发言感到诧异,人们便发现,涉事账号在网上留下的所有信息都纯属造谣——其自称的任职单位根本没有名为“王某香”的员工,其使用的资料照片,也是从其他女性网民的社交媒体盗用而来。7月28日,经事发平台与警方核实:账号使用人为一尹姓男子,为寻求刺激,盗用他人信息,冒充女性求职,并恶意编造包含性暗示的虚假信息,对被冒用女性造成恶劣影响。目前,该男子已被属地警方刑事拘留。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利用虚假身份,以凭空编造、移花接木、看图说话等各种手段虚构事实,对他人大造“黄谣”,已经成为困扰网民尤其是女性网民的一大公害。形形色色的“黄谣”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不仅严重损害相关受害者的人格权利,也恶化了网络生态、污染了社会风气。然而,纵然是在公众对此类行为之恶早有认知的今天,恐怕也没几个人能想到,功能指向性极强的招聘平台,竟然也能成为某些心理扭曲的人制造“黄谣”的工具。

由于这名尹姓男子的做法相对“新颖”,部分网民对此缺乏防备,轻易便着了造谣者的道,导致相关话题在网上一度被当成真事,炒作得甚嚣尘上。与此同时,少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机构账号和大V博主,也缺乏必要的信息核实意识,甚至抱有某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博流量心态,在谣言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幸而公安部门在接到受害者和当事平台举报之后,有效开展调查工作,及时揪出了藏在屏幕背后的造谣者。造谣者被属地警方刑事拘留,也说明其行为已经超出一般的治安违法,进入了涉嫌犯罪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依法追究编造“黄谣”者的刑责,正是对此类恶行最有力的震慑。

如今,尹某已经落网,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然而,面对这起事件,社会各界对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也应有所反思。如果说为了寻求刺激,恶意伪造身份的男子尹某,于此事而言是毫无疑问的罪魁祸首,那些对谣言信以为真、参与二次传播的上网主体,则在无意之间充当了污名化女性求职者、损害被“盗图”者人格权利的帮凶。

回头看去,这一“黄谣”虽然利用了网民的心理盲区,但其中还是有很多明显破绽。比如,该账号所有者自称毕业于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但只要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这所高校从来不曾设立过这一专业。又比如,被盗用照片的博主明明就不是主持人,所在地也与造谣账号声称的任职地不一致。只要秉持理性思维,不要让攻击他人的戾气或是“看乐子”的轻佻主导自身行动,我们便能不被这样的谣言所骗。

对此,普通网民固然可以用“无知者无罪”自我解释,但在面对类似信源不明的信息时,多留个心眼、多一分克制,不要轻易参与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网络狂欢”,无论如何都是更好的选择。至于那些大肆扩散相关消息的机构账号与“自媒体”,则更应认识到自身做法的不妥之处,避免再将手中的传播力和受众对自身的信任用在这种不合适的地方。

(作者:杨鑫宇,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张泰来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