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对牛弹琴”图解

随笔 07-28

文|安立志

“对牛弹琴”是个常见成语,其中隐含两个主体,一是弹琴者,一是倾听者。《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讥笑也好,讽刺也罢,“对牛弹琴”显然成了贬义词。其实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贬义。

“对牛弹琴”出自东汉牟子的《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乐师公明仪对牛弹琴,即使弹奏高雅的“清角”之曲,牛依然埋头吃草,无动于衷。牛不是没有听见琴声,而是听不懂。公明仪转而用琴声模仿嗜血蚊虻的骚扰之声、离群牛犊的鸣叫之声,牛立刻支起耳朵,甩动尾巴,静静聆听。

在这里,没有讥笑与讽刺,只有白描与叙述。弹琴者适应对方特征而调整弹奏内容,倾听者欣然倾听它所理解的琴声,这样的互动是常见的、积极的、正面的,哪有什么讥笑与讽刺?

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曾有一幅著名的《对牛弹琴图》,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的构图很简单,画面上仅一士、一琴、一牛而已。一雅士神情端庄,双手抚琴;一玄牛侧身而卧,竖耳倾听。背景空旷,犹闻琴声缭绕;大片留白,令人思接千载。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的多数空间留给了题跋文字。在《对牛弹琴图》总题之下,竟有六首古诗,长近千言,右上有“曹子清盐使”(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与“杨耑木太史”(杨中讷)的题诗,左上是顾幼铁(顾维桢)分别与曹、杨二人的和诗,左侧则是石涛本人与曹、杨的两首唱和之作。

石涛(1642-1707)本系朱明皇裔,幼年遭遇朝代更迭,只好削发为僧。他依靠天赋与勤奋,成为清初著名画家。这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画僧,在后世得到高度评价。齐白石为之题诗:“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书画家、美术史学家郑午昌指出:“石涛笔意奇恣,排奡纵横,以奔放胜,王太常极推许之,谓大江之南,无出石师右者云。”

《对牛弹琴图》是石涛晚年作品。有人从曹、杨题诗中的“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钟期子”“海上移情若个知?乘闻奏向牛丈耳”揣摩大旨,认为此图反映了画家知音难觅、孤独落寞的心境。

在明清易帜的时代,石涛其实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在红尘与净土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后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画家,他在官场、在画坛都有不少朋友,比如,此画的题签者曹寅不仅是巡盐御史,还是康熙重用的红人;杨中讷供职翰林,也是名副其实的京官。石涛拥有的粉丝与拥趸,无论数量和层次,似乎都说明他并不缺乏知音。

我以为,石涛赋予了“对牛弹琴”另外的意义。山水画派以天人合一为其哲学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这在前人的画论中多有论及。南朝著名画家宗炳这样说:“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同代另一画家王微也表达了类似理念:“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髴之哉!”

《对牛弹琴图》中,石涛在与曹寅的唱和之作中写道:“七弦未变共者谁,能使玄牛听鼓掌。”“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这些诗句比较含蓄,但也说明人、牛之间是可以交流的。

他在和杨诗的诗句中就比较清晰地说:“此琴不对彼牛弹,地哑天聋无所由。”“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在这里,“清角”之曲如同“高山流水”,公明仪与这头黑牛仿佛俞伯牙与钟子期,如此一来,哪里还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况味?当然,也不存在对彼此的讥笑与讽刺、嫌弃与鄙视。

人和牛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灵魂的互通、心性的联结不能以现实的道理来诠释。弹琴者(人)与倾听者(牛)之间,通过音符的灵魂互动,适与不适、懂与不懂、有与无、虚与实、真与假的哲学分际,似乎是可以打通的。

在古代,文章讲究“言外之意”,音乐讲究“弦外之音”,绘画讲究“象外之境”。中国画强调写意,《对牛弹琴图》体现的也是画外的意境,在简约的画笔与构图中,以琴为媒,所表现的正是画家的独行人格与特立心境。

有人从画中读出了禅意,笔者是俗人,从“听真听假聚复散,琴声如暮牛如旦”的诗句中,读出的却是人间与尘世。

(作者为山东管理学院原副院长)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