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近日,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讲述该校医学专业本科生孙毅杰在航班上救助呼吸困难女乘客的故事,引发关注。对此,有网民赞扬孙毅杰挺身而出的义举,也有网民提出质疑:一个临床知识尚浅、没有执业资格的学生,在急救资源有限的飞机上贸然施救,是否会给患者和自己带来双重风险?
据报道,当时这位患病女乘客精神状态极差,神志逐渐涣散,瞳孔直径也略有放大,并且有体位性低血压病史,情况相当危险。在这争分夺秒的紧急时刻,具备急救知识的医学生能够施以援手,实属难得。从这点说,虽然尚未取得行医资格,但孙毅杰已经颇具医者仁心。
救人如救火,并非所有的急救场景下,都恰好有医生在场。此时,有具备急救常识的医学生或者是其他人见义勇为就显得特别重要。
现实中,有很多具备急救知识的普通群众救人成功的案例,比如今年5月,山东考生姜昭鹏在网约车上对突发心梗的同学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大大提高了送医后抢救成功的几率。
孙毅杰这种救死扶伤、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被赞扬与宣传,这份医者仁心应该被守护。因为孙毅杰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质疑其急救行为,或许是出于担心乘客安危的好意。但如此质疑,忽略了急救的紧迫性,也有可能伤害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
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对善意施救的保护和容错机制非常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施救者仍面临家属追责等顾虑。
在航班或列车上站出来施救的医务工作者常常需要出示职业资质,登记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甚至被乘务员全程录像,这让不少医务人员感到不被信任和尊重,也加剧了会被追责的担忧。并且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没有AED等专业设备,抢救失败的几率本身很大,有医生表示担心救人后还要救自己。
守护医者仁心,需要法律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更多急救设备和药品引入公共交通,增加抢救的成功率,还需要为正义撑腰的社会风气。如果见义勇为需要先出示“资质”,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被及时救助的可能,更是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信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