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图书馆》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在书页深处窥见疯狂与幻想

书坊 07-28

活动现场

文|胡凤凡

7月27日,上海图书馆东馆内,一场穿越人类知识边界的奇幻之旅拉开帷幕。以人类历史上最诡异、最不可思议的图书为线索,《狂人图书馆》的主题分享会在此顺利举行。学者、知名藏书家江晓原教授与《狂人图书馆》编辑睢静静一起,带领读者潜入文明光影交错的边缘地带——从以人皮装帧的禁忌之书,到中世纪幻想生物图谱;从抄写员“守护恶魔”提提维勒斯,到随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的“宝石之书”。

《狂人图书馆》不仅是一本关于“怪书”的书,更是一部藏书者、抄写人、炼金术士与读者共同编织的异想图志。书中精选三百余幅高清古籍与手稿图像,串联起人类历史上最离奇、最边缘的图书宇宙:可食、可穿戴的书;以人皮制成、用鲜血书写的文献;华美的金箔手抄本,神秘的炼金羊皮卷;号称来自异界的圣典与通灵笔记;重达百公斤的巨书,必须借助滑轮翻页;仅拇指大小的袖珍书,唯有借助放大镜方可阅读……每一册奇书,都是对理性世界的一次轻声叩问。作者爱德华·布鲁克-希钦是一位英国作家、获奖纪录片导演、皇家地理学会研究员。他出生于古董书商之家,自幼沉浸于书与纸张的世界。此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江晓原教授,同样拥有“藏书家”这一鲜明身份——他的私人藏书已逾五万册,多次被各大媒体报道。

江晓原

江晓原教授表示,书中关于人皮书的记载令他印象深刻,尽管对这种骇人的装帧工艺始终难以理解。然而由此引发的思考,也让他借机向现场读者分享了古滕堡印刷术发明后,书籍装帧工艺的发展历程。彼时人们购书后通常只得到书芯,富裕的藏书者便会邀请专业装帧师为其定制书封,由此诞生了诸多风格各异、工艺精美的古籍珍本,成为今日书史中的视觉瑰宝。

谈及书中的奇闻逸事,江晓原教授提到那部镶嵌千余颗宝石的定制版《鲁拜集》,如何成为书商的失败投资,最终随泰坦尼克号一同沉入冰冷海底,成为永远无法归档的“珍本”。他说,这类书籍背后的命运轨迹,有时比书本身更引人入胜。

说到自己的“奇书奇遇”,江教授也分享了一段藏书人的得意往事:在澳大利亚一家旧书店,他偶然发现一套意大利版拉斐尔画册全集,仅标价30澳元,本以为是店主少写了一个零,便当即买下。几天后,他又在另一家店中巧遇同系列的米开朗基罗全集,立刻购入并托友人“人肉”背回国。“可惜第三卷至今未曾露面……这种巨型开本的书,阅读时得整个人扑在桌上才行。”他笑言道。

《狂人图书馆》中的“奇书”,往往游离于主流知识体系之外,却充满迷人魅力。江晓原从科学史角度指出,西方的占星术、炼金术等神秘知识曾与医学、天文学紧密相连。“中世纪医生开处方前要查星象,占星术士的门店有点像今天的心理咨询室。”这些边缘知识的系统整理方式,与《狂人图书馆》的编排逻辑如出一辙。当被问及“中国版的《狂人图书馆》”应收录哪些书籍时,江教授首推《山海经》,并谈及古籍插图考据之难:“古人没有版权意识,图像在流传中常被替换、增补甚至损毁。”他还特别提到隋唐时期盛行的“星神供养”传统——平民购买印刷版星神画像,而贵族则重金定制手绘图像。这类珍品如今多藏于日本寺院,极为罕见。

在数字时代强调实用与效率的阅读浪潮中,《狂人图书馆》却大张旗鼓地宣扬“无用的小知识”。对此,江晓原指出,人类对奇观的本能好奇从未消失:“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献给‘有用’之事。”在他看来,这些看似无用的书籍,实则构筑起精神世界中的幻想之岛,填补现实理性无法触及的缝隙。他还分享了如何将兴趣“学术化”的经验:当研究科幻电影被批评“不务正业”时,他迅速发表一篇关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学术论文,成功将爱好转化为学术成果。“兴趣的力量,终究会找到它的出路。”也许这也正是《狂人图书馆》诞生的秘密。

当读者翻阅《狂人图书馆》那些光怪陆离的图像时,仿佛触碰到书籍最原始的魔力。在算法主导信息流的今天,这些“无用”文本却为想象力留下最后的避风港。也许,《狂人图书馆》的真正价值,正是在于提醒我们:即便在数据与实用主义当道的时代,人类仍然需要幻想、需要边界之外的知识,来安放那些未被理解的憧憬。

责任编辑:曲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