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论剑|电影《你行!你上!》:姜文的追梦之旅

文娱快报 07-28 5624

姜文执导的新电影《你行!你上!》以钢琴家郎朗的成长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段从沈阳到国际舞台的追梦之旅。影片延续了姜文标志性的黑色幽默与狂放影像风格,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探讨艺术与人生的深层命题。

迷失在符号之间

文|王文轩

作为华语影坛独树一帜的导演,姜文凭借其独特的叙事和鲜明的影像风格,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吸引着众多影迷。《你行!你上!》延续了姜文一以贯之的作者风格,标志性的黑色幽默和狂放的影像呈现贯穿始终,却在叙事层面陷入了表达困境。过于泛滥的人物符号化塑造,致使影片的戏剧性大打折扣,使得它在主题传达与情感传递上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让观众与之共情,也丧失了艺术本真。

在《你行!你上!》中,走向泛滥的符号化表达,影响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消解了故事本身的魅力。电影看似在讲钢琴家郎朗的成名之路,但导演在台词和影像上的诸多暗示,都在告知观众这绝不是一部传记片这么简单。影片前半段花费大量时间去渲染郎朗的练琴日常和琐碎生活,像“猫和老鼠”的超现实启蒙,还有朗国任和老崔他们开会时大段的台词堆砌,这些影像呈现对于剧情推进并无意义。后期郎朗参加各类比赛本应进入叙事高潮,随后演出中出现的意外状况却不贴合现实逻辑,老师与郎爸之间的争执毫无预料地发生,乃至最后郎朗演奏的结束亦是戛然而止。

导演对人物的塑造未能摆脱符号化的困境。郎朗在影片中被设定为天赋异禀的钢琴天才,他的角色功能似乎只是为了衬托父亲而存在。在父亲的引导下,郎朗从沈阳到北京再到国际舞台,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也导致他十分依赖父亲。比赛结束后,他总是飞奔着扑到父亲怀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也是找父亲解决,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照,也使得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只会弹琴的工具。其中虽有与父亲的冲突、求学的不易以及练琴的艰辛,但这些情节的展现并没有深入挖掘他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不太真实。

姜文饰演的郎国任同样被符号化,在行动逻辑上,他为了儿子可以放弃工作、吃软饭,对儿子的控制欲极强,不听所有人的劝告也要陪在儿子身旁。他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过于单一和偏激,而导演缺乏对人物动机的交代和解释,使得人物显得更加扁平。其他角色的塑造也落入了符号化的窘境,比如神经质的欧亚老师,温柔的林老师,还有一直想去争夺话语权的王子曰和诸葛老师,这些角色既无成长弧光,也缺乏与主线剧情的有机勾连,他们都只是一群被导演操控的提线木偶,并非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自然也无法让观众投入真实的情感共鸣。

从叙事节奏来看,情节的推进只是简单地从一个阶段跳到另一个阶段,像是完成任务一般,情节之间缺乏自然过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使得整个故事略显平淡,缺乏戏剧张力。从影片结构来看,各个情节片段像是被生硬地拼凑在一起,每个片段都试图融入更多的符号化表达,却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尤其讲述郎朗在不同阶段的学琴经历时,每个老师的出现和离开都十分突然,导演没有为他们的行为和角色转变提供足够的铺垫和解释,导致观众难以理解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主题。

不可否认,姜文拥有中国导演中少有的艺术勇气与视觉天赋,但《你行!你上!》的叙事失控也让电影创作者们引以为鉴:沉溺于符号的自我表达难免会陷入创作瓶颈。毕竟,电影价值的呈现从来不是导演的孤芳自赏,而是在光影流转间,完成与观众的灵魂对话,如此,才能创作出触及心灵的电影佳作。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

理想与现实的夹缝

文|赵越

当姜文在首映礼上说出“每个琴童都是被困在钢琴里的普罗米修斯”时,《你行!你上!》便已显露出超越传统励志片的格局。这部筹备七年的作品以看似俗套的“虎爸狼子”故事为表,其实暗藏对艺术反叛的深刻叩问。

影片开篇即展现国际钢琴比赛现场的荒诞场景。少年郎朗机械地重复着肖邦练习曲,评委席上金发碧眼的评审们戴着VR设备,将琴声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流。导演通过大量鱼眼镜头与低角度拍摄,琴童们蜷缩在琴凳上的姿态,与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流水线工人的形象形成跨时空对话。在叙事结构上,影片刻意打破线性时间线,将郎国任的东北往事与郎朗的成名之路交叉剪辑。这种蒙太奇手法在郎朗首次获得国际奖项时达到高潮,现实与理想的割裂在此刻具象化。

《你行!你上!》中姜文与马丽的组合,贡献了近年来华语影坛最具张力的银幕搭档。姜文饰演的郎国任摒弃了传统“虎爸”的脸谱化表演,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展现人物的复杂性,逼迫儿子练琴时颤抖的烟头、听到《黄河颂》旋律时湿润的眼眶、面对钢琴教授质疑时突然僵直的脊背,构建起一个被理想主义灼伤的普通人形象,其行为本质上是对自身未竟梦想的恐惧投射。马丽塑造的母亲形象则如暗流涌动的江河,在麻将桌前的市井气息与音乐厅里的优雅身姿间自如切换。她将女性的泼辣与艺术工作者的敏感熔铸于一身,尤其是那场在琴房外偷听的戏份:侧耳倾听时手指不自觉地律动,既是对儿子天赋的惊叹,也是对自身音乐梦想的追忆。这种多层次的表演,让配角形象突破了工具人的窠臼。

但影片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在废墟中寻找希望之光。结尾处郎朗放弃决赛曲目,即兴弹奏起父亲教他的东北民谣时,钢琴突然走音的设定极具象征意味——这既是艺术纯粹性的胜利,也是对艺术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反叛。当不同肤色的观众跟着跑调的旋律鼓掌时,银幕前的我们终于理解,真正的艺术从不在琴键之间,而在那些敢于打破规则的瞬间。

在首映礼映后谈中,姜文坦言“这部电影是写给所有被成功学绑架的现代人的一封情书”。《你行!你上!》用荒诞包裹真实,以幽默消解沉重,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命尊严的圆舞曲。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曲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