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走进广西忻城县,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推普助乡”社会实践活动。
笔墨传情,文化根脉浸润课堂
志愿团精心设计的“汉字美学”课成了文化纽带。书法课上,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用毛笔写下“乡村振兴”,共同感受汉字魅力。创新的“典籍剧场”里,《岳阳楼记》等经典通过角色扮演焕发新生,志愿者指导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演绎台词,深化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孩子们还用画笔描绘课堂趣事与家乡美景,用稚嫩童言讲述画中故事,普通话在表达与创作中自然流淌。课后制作的“推普小书签”,既是学习助手,也凝结着教学巧思。
非遗为桥,民族融合技艺传承
团队创新“南北非遗对话”课,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场。来自山东的“树叶刺绣”走进壮乡课堂。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孩子们飞针走线,在叶片上绣出“竹子”“花朵”,同时教授“穿针”“打结”等词汇,在互动中深化对不同民族工艺的理解。推普的种子催生了自信——小学员们化身“壮锦讲解员”,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万字纹”“铜鼓纹”的文化寓意,志愿者们也在交流中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胶东花饽饽制作课上,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亲手制作花饽饽,“揉面”“醒发”等术语与动手实践结合,语言学习趣味盎然。
红心向党,情颂军魂科普连乡
在建军节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们组织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普通话热情歌唱《中国少先队队歌》,嘹亮童声传递着信念,也让志愿者们深受洗礼。“经典诵读”环节集体朗诵《你要写中国》,“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暖流在现场涌动。喀斯特地貌科普中,志愿者用普通话讲解溶洞奥秘,引导孩子利用所学知识把家乡景观延续弘扬,既锻炼了科普教学能力,又点燃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从笔墨纸砚到非遗技艺,从经典诵读到科学探秘,“石榴籽”志愿团的青年们用智慧与热情,将普通话学习扎根乡土,在实践中锤炼文化传承、沟通协调、教学实践等多维素养。他们用语言联通文化,在服务乡村、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中,绘就了青春助力振兴的动人画卷。未来,青年志愿团将持续完善“语言+文化+实践”的服务模式,让推普之花与青春之光在更广阔的乡村天地绽放绚丽光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