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项惠及三千多万在园儿童的政策,承载着减轻家庭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厚望,让无数家庭倍感振奋。
对不少普通家庭来说,学前教育支出能占到家庭收入的近两成,成为压低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免费政策若能真正落地生根,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意义重大。农村家长“松口气”、普通家庭“拍大腿叫好”,这些朴实的反应,表达了真切的民生期盼。然而,欣喜之余,“免费了,质量会不会跟着降”的疑虑也普遍存在。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过去一些地方推行普惠园时,就曾出现过“手工课缩水成放羊课”“营养水果餐悄悄换成饼干餐”的情况。道理很明白,如果财政投入跟不上,幼儿园为了维持运转,很可能会在课程设置、伙食标准、师资配备上“做减法”,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的成长体验。此次国常会的部署显然抓住了质量这个要害,在提出“保基本、保普惠”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完善投入机制”“改善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可谓精准施策。
要保障质量,核心无外乎“钱”和“人”。财政投入必须精准到位、及时足额。这笔钱,不仅要填平幼儿园因免收保教费而产生的运转缺口,更要优先用在刀刃上。提升教师待遇、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改善园舍设施设备、丰富课程活动内容。同时,政策落地过程中必须严防“财政投入不足”或“责任转嫁”导致的质量下滑。
政策的推进,还绕不开民办幼儿园的定位问题。国常会提出“统筹好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说明决策层已经考虑到这点。但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不小。一些民办园经营者担心,如果公办园全面免费,那些收费适中、定位普惠的民办园将面临尴尬:要么难以为继选择关门,要么被迫转向高端市场,结果反而可能挤压了普通家庭的选择空间。有专家建议,可探索学前教育券制度,让家长凭券自主选择心仪的幼儿园,相关部门按券结算费用。这样既能保障家长的选择权和公平性,又能通过竞争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
政策需要为民办园留出平稳转型的空间,避免“一刀切”伤了学前教育的多样性和活力。特别是在当前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更要精打细算,避免一窝蜂建公办园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免费学前教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好政策。好政策要结出好果子,离不开扎实的执行。只有确保每一分钱的投入都真正用在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园所伙食、丰富课程内容上,切实提升孩子在园每一天的体验,才能让家长真正放心,让孩子真正受益,让这项承载厚望的民心工程行稳致远。
(作者:老宋,来源:天津日报微信公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