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出现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7月22日,顺德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934例,引起广泛关注。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针对这些问题,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做出了解答。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Chikungunya”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意思是“弯曲”,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
这种病是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携带病毒的雌性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
此外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这种病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以“输入病例-本地传播”为主要的流行模式,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关节炎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因此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预防的最佳方法。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家时安装纱门纱窗及蚊帐,常备蚊香、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电蚊拍等防蚊灭蚊。外出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喷涂驱蚊剂防蚊,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对于露天场地中的花盆托盘、水桶等能形成积水的容器及时进行丢弃或翻倒,防止积水孳生“跟头虫”;定期为养殖的水生植物进行换水清洗(每星期至少一次);储水容器(水缸、水池等)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
特别提醒:
如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史,回来后要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