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做PPT,破解屏幕中的形式主义

南方网 07-27 1113

最近,多地掀起了一股“非必要不做PPT”的整风,先后开始推行公共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曾经象征着高效与进步的PPT和宣传片,在行政系统的“内卷”中悄然化身为每个基层干部展示政绩的必备技能。这些耗时耗力还费钱的“面子工程”,非但没有对提升治理效能起到任何正向作用,还占用了大量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资源。“非必要不做PPT”的号召,不仅是简单的“省钱省事运动”,更是将矛头直指数字时代下更为隐蔽的形式主义。

PPT也好,视频也罢,本是一种表现形式,相较于文字而言能让人更直观地接受复杂的信息。在公共政务活动中,如果能够运用这种形式提高沟通效能,何乐而不为?然而,不知从何时起,PPT和视频被披上了“专业化、现代化”的外衣,钻研如何做出精美的PPT和吸睛的视频竟成了基层干部的必修课。为此,他们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进行这场表演。当PPT从辅助工具变为政绩的“美颜滤镜”,其本质功能早已被扭曲。

本该用于民生实事的资源,却被浪费在特效包装上。正如某基层干部所反映的那样:“平时要耗费大量心力精力制作迎检视频、PPT,有空时才能推动一下实事,工作断断续续的。”这种政绩观上的偏差,使公共资源在灯光渲染中蒸发,基层精力在动画调试中被耗竭。PPT和视频应该是政府部门掌握的技术手段,而不应被异化为形式主义的工具、束缚干部施展拳脚的枷锁。

这场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的行动,正在逐步将公共资源配置从“面子美学”拉回到民生实用的正确轨道。整改之后,以当湖街道为例,其在PPT和视频的制作数量和投入费用较上一年都大幅下降。内蒙古扎赉诺尔区取消迎检PPT后,社区干部也终于能腾出手解决积压已久的垃圾堆放问题。

当然,“PPT整风”也并不意味着“一刀切”,重要的是厘清哪些是“数字表演”,哪些才是真需要。整风的意义,不是为了消灭工具,而是破除对工具的迷信,让PPT和视频真正服务于政府工作效能的提升。

看起来漂亮不如干得漂亮,衡量政府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展示得多么炫目,而在于是否解决了真问题、满足了真需求。比起在办公室里进行各式各样的汇报,不如实际走进群众,听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回应他们的意见与诉求。毕竟,群众真切的微笑,远胜过任何屏幕上的炫目特效。

责任编辑:王天羽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