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抗战老兵苗学志:烽火淬炼忠诚,家风传承初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今年是汶上县人武部离休干部苗学志入党的第77年。“我们国家从先前那么困难,到现在建设得这么好,我想起来就高兴得不得了。”98岁高龄的苗学志激动地说,眼里闪着泪光。

以少胜多智斗牛山后

苗学志1927年出生于枣庄市峄城区棠阴镇的一个村庄。彼时,鲁南抗日根据地正处在艰难时期,日军频繁“扫荡”,伪军据点密布,百姓饱受欺凌。

1941年,村里组织起儿童团,少年苗学志立刻积极加入。“儿童团没有枪,没有弹,平时主要负责为八路军送信和带路。”苗学志的女儿苗娟说。如果赶上夜里送信,就是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去送;要是白天,就是两个小孩一起去送。每次送信,苗学志和小伙伴们都不惧危险,爬沟过坎,甚至穿越战场,将信件送达前线部队。

1943年8月,16岁的苗学志加入峄县县大队一中队,成为一名战士。“当时部队条件艰苦,武器装备落后,如果在开阔地带和敌人硬拼,我们处于劣势,于是就改成白天休整、夜间出击,常常一夜奔袭四五十公里。”苗学志清晰记得。作为地方武装,县大队凭借灵活战术在敌占区穿插作战,依托有利地形开展夜间突袭,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反“蚕食”。

在1943年冬的牛山后伏击战,是苗学志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他们在铁脚山西侧的上郭家驻扎时接到情报:伪县长王徵文带领500余人“扫荡”文峰山区,黄昏时要到牛山后吃晚饭并过夜。“队长决定设伏,我们提前埋伏在离敌军据点不到一里的南山脚乱石丛中,距敌人必经的大路仅60米。”老人眼中闪着光,“接近黄昏,日伪军们斜背着枪,晃晃荡荡、无精打采地走进了埋伏圈。队长一声令下,顿时机枪、步枪响成一片。”日伪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四处逃窜。片刻之间,便毙伤伪军数十人,活捉十几名溃散的敌人,缴获十几支步枪,而我方仅一名战士受轻伤。

1945年,峄县县大队划归新四军建制,苗学志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抗战胜利后,他被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众多重大战役,在烽火硝烟中践行着革命战士的忠诚与担当。

老兵精神代代相传

1956年2月,戎马半生的苗学志告别军营,转至地方人武部工作,在微山、曲阜、金乡、汶上等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脱下军装的他,把部队的硬朗作风带到了地方工作中,在武装领域深耕多年,直至1982年从汶上人武部离休。

老兵精神代代相传,苗学志的子女们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那些爬冰卧雪、军民鱼水的往事,成了最生动的成长教材。受他影响,两个孙子成年后相继穿上军装,在不同岗位延续着家族的军旅情怀。

外孙杨帅的记忆里,姥爷的膝头是最好的课堂。小时候他挑食,父母都管不了。苗学志把他抱在膝头,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讲起随军征战的日子:“那会儿行军,能吃上一口高粱面、窝窝头是好饭,实在没粮了,喝雨水、剥树皮也得扛过去。”老人指着桌上的一桌好菜,眼神里满是感慨:“你不爱吃的这些,是我们当年做梦都盼不来的好日子,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永远不要忘记共产党的好。”

这番话像一颗种子,在杨帅心里扎了根。工作后,杨帅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逢周末,杨帅都带着孩子回姥爷家,三代人围坐在一起,听苗学志讲那些烽火岁月的故事,也讲新时代的发展变迁。“我会把姥爷的好作风、好家风传下去,让它成为我们的‘传家之宝’。”杨帅说。

从战火中的少年战士到地方武装建设的耕耘者,从家风传承的践行者到红色基因的播火人,苗学志的人生轨迹,恰是一部浓缩的革命精神传承史。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忠诚与担当,如同不灭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