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辉:追逐更高处的风景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6

风轻轻地拂过长岭山,穿过松林,野花微微颔首。此时阳光洒落云层,投下斑驳光影,诉说光阴的故事……每天,凭窗远眺,成了张承辉的日常。

四时如画,岁月静美。张承辉说,生于易安故里的他,打小就像一只热爱飞翔的鸟儿,快乐而简单。仰山水滋润,承日月瑞辉。自己的名字,也似乎早已嵌进脚下这片土地的血脉。学习、工作,收获、成长,日复一日。他想:人生的高处,一定还有不一样的风景。

直到有一天,他懵懵懂懂地迈出了第一步。

1.

1992年7月中旬的一天,济南市天桥区济洛路原济南橡胶厂厂区公告栏内,赫然贴出了一张“倡议书”,一时间众人一边围观,一别议论纷纷,“这种事会伤元气的,可不得了!”“万一不小心被传染乙肝,或者其他病咋办?”“这次去了,下次还得去吧”……其时,刚刚从上海轻工业学院(上海大学前身)毕业分配到该厂工作的张承辉,正跟一起进厂的两个小伙伴去食堂打饭,忍不住好奇,挤进人群。原来,是厂工会倡导大家参加义务献血呢!

“以前给补贴我都不参加,如今无偿就更算了吧!” 七月流火,酷暑难当。不一会,人群就散了。

当时,义务献血还是一件新鲜事。21岁的张承辉站在那里,前前后后咂摸了两遍。“哪里像他们说的对健康有害,不但没有害处,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呢!”他对同伴解说他的新发现。此时,他的脑海里一下子浮起了中国的“南丁格尔”林巧稚的那句名言——“献血是举手之劳,却能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报名!”三个人立马拉钩。

1992年7月20日一早,济南血站。拥有千余名职工的橡胶厂,如约而至的只有这“三剑客”。

随着“第一滴血”流淌出身体,张承辉的心头便升腾起一种难以言语的骄傲……事毕,一碗红糖水,温热以待,还有工作人员的一腔热忱。

但张承辉还是高估了自己。毕竟,一米六八的个头,体重不足110斤,加上没吃早餐的缘故,在回宿舍路上,二八自行车骑得晃晃悠悠,终于在路口等红灯的功夫,他的人“搁浅”了。两位体重二百多斤的小伙伴一阵手忙脚乱,一会儿醒了过来,有惊无险。

“这小子体质这么弱,还非去逞能。要是出了啥问题,后悔都来不及!”事后,厂医一脸的不理解,甚至挂着几丝不屑。张承辉听了,内心,十分是委屈,十二分是不服。

爱心的小火苗一旦燃起来,即便面对铜墙铁壁,也得把它烘热。单位给的三天假休完,第四天凌晨五点,一个瘦若“闪电”的身影,就从橡胶厂单身宿舍出发了,沿济洛路一路向北,约莫一公里多点,左拐进入济南动物园……这儿,是很多市民晨练的广阔天地。每天五公里,这是他给自己下达的指令,外加每周末一次游泳,寒暑不论,风雨无阻。此外,还谨遵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的“三不定律”。

这是一段饱经岁月悠长的锻炼之路。中间,张承辉有挣扎,有焦虑,也有心灰意冷……好在努力从不被辜负,到了2008年底,张承辉的体重,如同蜗牛般缓缓爬升到120斤。至此,距离第一次献血,已经过了16个年头。

2009年1月11日,张承辉内心再次顺应内心的呼唤,第二次走进血站。这一次,他献出了 400毫升,量翻了一番。

身体的“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张承辉的世界立即变得轻盈无比。除了坚持规定的半个月间隔,只要在街头见到白色献血车,就好像被磁铁吸引一般,他保准撸起袖子,三步并作两步疾往。

偶然机会,张承辉从血站工作人员口里了解到,通常献全血的人多,献成分血(血小板)的人少。于是,从2011年4月开始,他改献成分血。按照行业标准,一次捐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相当于400毫升全血。

献血是热爱,锻炼是修行,二者相得益彰。近年,马拉松运动在国内各地暴热。张承辉热血澎湃,成了济南跑马队伍中的常客。2025年4月22日,省血液中心组织了一场“情义齐鲁公益行·热血山东健康跑”半马跑,只要献血两次以上者,都有资格参加。一时间千人云集,爱心汇聚,阵仗非同一般。

至此,献血总量达到89000毫升的张承辉,成为这只队伍中的“摘星辰者”。

昔日,他曾惊艳李清照在酒的微醺中“争渡”;如今,自己正徜徉在爱的奉献中“渡人”。

2.

“爱之花开放地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经历越多,张承辉对梵高这句话,领悟得就愈发通透。这条路,他自己选定、也走定了。但,远远不够。

起初,妻子徐玉珍非常不赞成他献血。“社会这么多人,不差你一个吧?”主要是担心张承辉瘦弱的身子骨。久而久之,看到张承辉的执拗,特别是在锻炼体能方面的自律,也不再奢望拉回这头“犟牛”。

熟料,自己还被“犟牛”拉下了水。

2000年春节后,趁着疫情临时解禁的空档,徐玉珍去小区附近的丁豪广场购物。在一个正在营业的柜台旁,听见商户心急火燎地在跟人通话,大意是从老家曹县找的献血者身体不合格,在济南又举目无亲,而患病的老人又急需输血......徐玉珍主动上前问明真相,说:“不用着急,我可以去血液中心帮着献血!”这位商户顿时热泪盈眶。令妻子遗憾的是,尽管老人得以顺利输血,但因为病情危重,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经此一事,徐玉珍的脑回路得到了荡涤。“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丈夫的善举,开始打心眼里理解并支持,自己也从此走上了奉献爱心之路。迄今,她义务献血近80次,跻身“金奖”序列。

“爸爸,我什么时候也可以献血?”从小耳熏目染的女儿张梦奇,上高中时,就急不可待地向父母表达了愿望。2017年6月19日,是女儿的18岁生日,夫妻二人带着女儿来到了省血液中心,以爱之名,帮女儿完成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

如今,在青岛工作的女儿张梦奇,每次回济,都约好同学朋友,前往省血液中心。迄今,这位年轻人的爱心“刻度”,已飙升至41个治疗量,折合全血8400毫升。

“爱不是相互凝望,而是一起超同一个方向看。”

写出《小王子》的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可谓道出了张承辉一家人的“爱心密码”。

3.

2019年底,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济南各大医院血库告急。张承辉忧心如焚,只要条件允许,他和家人就去省血液中心或附近的献血屋献血。只是,一个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

众人拾柴火焰高。身为济南市照明协会秘书长的张承辉,建了一个群,工作关系、同学关系、亲友关系等,凡是能说上话来的都拉了进来,起名叫“高新公益群”。作为群主,时不时向群友们撒播爱的火种。

大学同学张化军,是群里第一个站出来的献血者。只是好事多磨,兴冲冲地去了血液中心,一化验,血小板偏少,不符合标准,自己当时就蔫了。“只要加强身体锻炼,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没问题的”,张承辉起劲地鼓励他。张化军没有辜负老同学的用心,开始强化锻炼,体质日渐向好。2024年3月3日,卷土重来的不仅他一人,而是一支“队伍”——他带着妻子赵娟,妻妹赵玲带着老公单兵。只是,妻子赵娟因为血管太细,当天没献成。后来经过锻炼,血管无碍,心愿才了。

爱心传递,温润无声。一年后的4月13日,妻妹赵玲的儿子在父母影响下,也踏上了这条公益之路。

5月27日,记者采访张承辉当天,恰好是同学张化军妻子赵娟的生日。一早,赵娟就赶到了省血液中心,奉献了一次值得纪念的“生日爱心”。

一只手挽起另一只手,一人变一家,一家变两家.......在张承辉的爱心公益路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告诉记者,“高新公益群”建立至今,共吸纳群友490人,年均献血小板达1600个治疗量,折合献全血约32万毫升。

说这些话的时候,张承辉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小有所成的笑容。

4.

岁月的车轮,已驶进21世纪20年代。然而,对义务献血的认知,好多人的脑袋似乎还留在上个世纪。

张承辉有个亲戚,在济南一家医院当领导。听说张承辉常年参加义务献血,担心地劝他——一年献个一两次就可以了,半个月一次,身体能行吗?听完这番“劝导”,张承辉心里五味杂陈。至于一般市民,对于献血,更多扮演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瓜”群众。

“没‘事’时,貌似‘不关己’;等有‘事’了,这才感到‘关己’,往往就来不及了。”张承辉的言语中,透着对这一社会现象的隐忧。

爱,不应是静止的拥有,而是流动的给予。

偏见面前,最好的语言是行动。

省血液中心在济南市区有5个献血网点,济南市血液中心有2个网点。它们的位置,都刻在张承辉的脑海里。礼拜天、节假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分配”在这些地方。向行人发传单,为献血者做科普。在大学生聚集的章丘百脉泉广场献血屋,他常常一呆就是一个白天,耐心开展公益宣传。

在献血屋,他还有另一项志愿服务,就是接待“预约”而至的献血者,引导、疏导,拍照、留念,并为当天过生日者,送上一份“暖心蛋糕”。

也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前方等着他。

如,2023年4月22日那天,张承辉正在省血液中心做志愿服务。来自临沂郯城的王淑瑧姐妹,前来为身患癌症、在省千佛山医院住院的老父亲献血,结果两人都不合格。这可是急等救父的生命之血,姐妹俩当即泣不成声......张承辉走过来,一边稍事安慰,一边带她们走向采血治疗室,捐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几小时后,父亲手术顺利进行。姐妹俩受老父亲委托,专门赶过来,硬塞给张承辉一个“信封”,被他婉言谢绝。

“如果你们以后有条件,可以多关心同样遇到困难的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每次遇到表达感谢者,张承辉几乎都向他们发出同样的“倡议”。据悉,姐妹俩没辜负恩人的期望,在当地多次救助困难儿童。

2023年7月份,一个周六。在济南仲宫开修车店的张师傅,妻子患白血病,住进解放军九六零医院,等待骨髓移植。因血源不足,老张开着一辆破旧的五菱面包车,拉上自己找来的三位献血者,一路颠簸来到医院,结果没有一个人化验合格。这事,又被在这里当志愿者的张承辉看在眼里。他亮出身份,为等待手术的老张妻子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老张知恩图报,一会就为张承辉买来10斤鸡蛋,外加一个“红包”,还让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过来给恩人“张大大”磕了个头。除了对孩子磕头猝不及防,至于钱物,张承辉照例婉拒。

这样的画面,在张承辉的印记里,定格了很多。

每次,当张承辉伸出自己并不健硕的胳膊时,脑海里总会不断闪过那些热切求助的目光,和一个个破涕为笑的脸庞......

“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每次,从这样的梦境醒来,张承辉周身就满血复活。

“也许,我们终极一生也无法做成一件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大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张承辉说。

就像清晨的繁星,像暗夜里的萤火,微弱却笃定地照亮他人的前路,甚至,成为他人生命里的光。(丁秀胤 杨婉颖)

(作者简介:丁秀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特聘专家,出版专著多部;杨婉颖,大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徐田田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