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论坛汇聚智慧共识,专家共话“运河之都”品牌新图景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8 124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7月25日,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举行。百余位运河专家围绕“擦亮运河之都品牌”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活化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言献策。

传承创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运河汤汤,流淌千年,孕育了“运河之都”济宁的灿烂文明。以河道总督署为代表的运河之都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治理智慧,是济宁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见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焕发新生,成为论坛探讨的重要议题。

济宁市运河文化专班副主任焦振炜认为,运河之都文化遗产的“活化”,核心在于推动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的“活化”。“运河之都,因政为都。”在他看来,济宁之所以获称“运河之都”,核心在于河道总督署长期驻扎济宁,使其成为元明清时期的运河管理中枢。济宁的发展与河道总督署紧密相连,这一文化遗产承载着济宁厚重的历史记忆。

从发展趋势来看,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活化”潜力巨大。当前,中国运河沿线城市众多,运河文化资源同质化问题凸显,而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是济宁作为 “运河之都” 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遗产。“我们应立足运河之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对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有形的物质遗产转化为无形的精神文化,进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智慧力量和价值效益,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焦振炜说。

近年来,济宁积极探索“保护+活化+创新”模式,推动运河遗产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南阳古镇旅游等项目的开发,既留存了历史文脉,又赋予遗产现代价值,让千年运河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

“然而,运河遗产活化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持续性工程。”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南兵军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运河遗产活化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所谓“大文章”,体现在“遗产活化”范围广、内容多,济宁的河道工程文化、漕运文化、宗教文化、水浒文化,以及孔孟文化、李杜文化等,都存在诸多“活化”空间;“持续性”则意味着“遗产活化”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是一个在创造性转化中持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前行的过程。他以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为例,建议借鉴部分地区大型实景剧的成功经验,打造“河道总督”大型实景展示,再现元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署“承孔孟之道、扬运河之帆”的盛景。

文旅融合

擦亮“运河之都”品牌

如何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擦亮“运河之都”这一金字招牌,推动济宁从“文化高地”跃升为“文化旅游名城”?论坛上,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金陵梳理了浙江杭州、江苏扬州、淮安等地的成功实践,提炼出关键密码:系统性思维 + 文化场景营造 + 产业化转化。他指出,这些城市以系统观念统筹运河文化资源,通过具象化的文化场景唤醒历史记忆,再以产业化思维实现价值转化,为运河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重要节点城市,济宁坐拥丰富的运河遗产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具备打造“运河之都”品牌的坚实基础。李金陵建议,济宁应深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以项目化推动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精品文旅线路,开发沉浸式体验、夜间文旅等新业态,设计“运河之都”主题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静态遗产变为动态体验,使济宁不仅成为承载历史的文化地标,更成为焕发时代活力的文旅打卡地。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王凡予则从创新发展角度提出,当前运河文旅虽涌现一批特色项目,但仍存在资源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广等问题。他建议,济宁可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拓展主题研学、影视创作等衍生领域。在主题研学领域,可规划建设“儒家文化研学基地集群”与“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带”,推出分龄分层的研学课程体系:为小学生设计亲子研学营,通过六艺体验、论语故事剧场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孩童的游戏探索;为中学生打造运河实景课堂,在河道遗址、古码头边解读水利智慧与漕运历史。同时,要善用数字技术、智能设备等科技手段为文旅赋能,为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论坛的举办,为济宁擦亮“运河之都”品牌凝聚了智慧共识。立足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济宁正以务实举措推动运河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书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