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办、济南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在济南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耿林教授,大赛竞赛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华大学吴文华教授,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侯典明,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于海生,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宗明教授等专家和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大赛组织委员会(济南大学)主任委员、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霞主持。
刘宗明代表济南大学致欢迎辞,对与会领导专家及全体参赛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材料、化学等学科取得的成绩。山东省教育厅侯典明巡视员在致辞中祝贺大赛开幕,介绍了山东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感谢各界对山东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耿林教授回顾了大赛历程,阐述了办赛理念,并向本届大赛的组委会全体成员、承办单位的领导师生以及各赞助企业表示感谢。他表示教指委将持续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建设、深化产教协同机制、拓展国际工程认证对接,助力中国材料人才培养。
梁琼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是连接理论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本次大赛聚焦高分子聚合核心实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设计思维、动手操作和科学分析的能力,正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解决“真问题”核心素养的体现,契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专业学位教育目标。
朱美芳院士在讲话中谈到,实验实践能力是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正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亟须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促进校际交流,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此次大赛特别聚焦悬浮聚合实验,精准践行新工科教育所倡导的“真问题、真场景、真能力”培养理念。通过基础实验考察学生功底,通过创新设计展现思维活力,全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吉林大学王旭升等57位同学获得个人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阮兴杰等72位同学获得个人二等奖,天津大学丁子沛等100位同学获得个人三等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荣获团体一等奖,福建农林大学等5所院校荣获团体二等奖,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院校荣获团体三等奖。四川大学袁丹丹等13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济南大学学子在本次大赛中成绩优异,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高誉心等5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大赛期间,同步举办了全国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教学研讨会。来自济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所高校和单位的12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与会者围绕高分子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高分子材料数智化教学探索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提升高分子材料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和前沿思路。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是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双实”“双创”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赛事,由东华大学发起并承办首届赛事。赛事以悬浮聚合实验操作为核心考核内容,通过“理论+虚拟操作”结合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安全规范、专业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本届大赛以“夯实基础、激发创新、对接产业”为核心,吸引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全国102所高校600余名师生参赛,覆盖了全国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高校的近三分之二,创下赛事举办以来规模新高。
(稿件来源:济南大学)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