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闫聪
潍坊农机装备产业基础雄厚,坐拥雷沃等龙头企业,但产业集群的整体产值与其制造能力并不匹配。企业有技术痛点、有市场焦虑、有转型迷茫,却不知该向谁求助。“你们学会到底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山东农机学会秘书长李维华带队深入工厂车间调研时,常遇到这样的疑问。
企业需要服务,却提不出明确需求;学会怀揣服务热忱,却难以精准切入痛点。李维华在困惑中不断自问:“学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政府不方便干,其他企业不能干,社会团体也干不了——这些事,恰恰就是我们学会要干的。”李维华和学会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服务空白”。他们深入企业,听到的诉求聚焦在三个“卡脖子”难题:研发能力不足、项目申报无门、产品销路受阻。面对这些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政府难以直接介入、其他机构又缺乏专业资源精准对接的困境,山东农机学会选择了迎难而上。
从“无人区”到“连接器”:学会的精准定位
在德州,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暘对挖掘企业真实需求的艰难深有体会。对接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时,企业接待人员只是客套地带他们参观展厅,展示成绩,对实际技术需求讳莫如深。“他们本地负责人只负责生产制造,研发决策权在总部。他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高暘回忆道。这种隔阂,代表了众多学会赋能企业的典型状态。
转机始于“软磨硬泡”的坚持和山东省科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项目的压力传导。经过长达六年的持续沟通与德州市科协的不懈推动,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终于在2023年底试探性地抛出一个“硬骨头”——半导体级硅材料切割工艺升级。这个连企业自身都觉得棘手的难题,成为山东电子学会展现价值的契机。
面对高精尖领域的生产工艺,本土高校专家面对实际生产线显得束手无策。学会突破科协系统局限,主动对接省工信部门资源,最终锁定了青岛一家专业公司。然而,企业间的互信壁垒又成为拦路虎: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起初对国内供应商能力存疑,而青岛企业也曾被其冷落。学会凭借中立第三方的公信力背书,最终促成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严谨的评估随之展开······这场始于“无奈”的合作,最终在学会搭建的信任桥梁上,驶向了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快车道。
从“旁观者”到“操盘手”:服务的深度跃迁
李维华则擅长将学会的专业背景转化为服务动能。当发现潍坊众多中小农机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时,学会迅速组建起一支86人的专家科技服务团,将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痛点精准对接。
针对小企业反映的申报科研项目难的困境,学会扮演起“申报教练”角色。他们组织专家开展专项培训,从国家项目的指南解读,到申报材料撰写细节,再到项目实施管理,提供全链条辅导。同时,学会利用山东省农科院的资源网络,主动出击解决企业“产品卖不出”的燃眉之急。他们联合省商务部门,精心策划了一场中俄农机企业对接会,邀请33家俄罗斯企业与山东80家农机企业面对面洽谈。仅一天,意向成交额就突破1300多万元,为企业打开了全新的国际市场通道。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许晶的出击更为主动。在获得省工信厅“揭榜挂帅”项目信息后,她主动筛选高能耗且具备光伏基础的企业,带着能源管理和碳排优化的解决方案找上门。“我们问他们,想不想上这种能效管理系统?他们正好没上,也感兴趣。”许晶介绍道。学会全程深度参与,从项目申报策略、报告编写到后期实施对接,提供坚实支撑。这种从“坐等需求”到“创造需求”再到“全程护航”的服务模式,让学会从旁观者变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操盘手。
从“被质疑”到“被依赖”:信任的坚实堡垒
服务的价值,最终沉淀为企业的信任与依赖。这种转变清晰体现在学会发展的关键指标上,山东农机学会摒弃强制收费,会员单位却从68家自然增长至100多家,增长率超30%;会费收缴率从不足40%提升至70%。曾经“拉赞助难”的山东农机学会,去年年会获得三家企业的赞助,创下历史纪录。
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秘书长李敬对此感触尤深。他与许多企业家从业务伙伴变成了朋友,服务范围甚至延伸至帮企业家解决孩子考研咨询、设备出口等私人事务。一家原本只生产发泡材料的企业,在接触学会资源后,果断转型进入房车能源管控系统领域,成为学会服务催生企业“二次创业”的生动案例。
在临清,大数据研究会推动的轴承产业转型更具突破性。一家当地企业联合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成功申报省级重大创新项目,建成智慧车间。改造后产品合格率从惨淡的30%飙升至90%以上,实现了从低端贴牌到高精度制造的华丽转身,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步跃升。
“六年跟一企,百次访一地”,高暘用这两个数字概括了“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精髓。全省像这样活跃着的百余家省级学会,已成为山东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方”。他们穿行于产业发展的薄弱地带,将散落的创新需求与蛰伏的科研力量精准嫁接。
当学会成为企业敢托付的伙伴,当“有事找学会”成为企业家的新认识,科技强省的根基便在这无数微小的连接与突破中,悄然夯实。学会所填补的空白,正是创新活力奔涌的河床——在这里,人才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产业转型找到跳板。科技服务的“毛细血管”一旦畅通,便能在政府与市场的宏大叙事之外,推动织就一张推动产业跃迁的无形之网。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