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 | 一声“嗨哟”,喊出浪涛中的热血传承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07:00 1384

孙佳睿

五千年黄河浪涛里,一声“嗨哟”刺破风雨。这是先民脊梁抵住洪峰时的呐喊,是木桩砸进堤坝时的震颤,是纤绳勒进血肉的集体节拍。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黄河船工们用最原始的声浪驯服黄河,在惊涛中刻下文明的年轮。黄河号子,是河床深处诞生的生命史诗。

自古以来,黄河洪泛不断,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黄河号子。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读作sào)岸"。这种"杂唱"就是后来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在祖先的“嗨哟嗨哟”声中诞生,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完善,在沿黄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照黄河河工的不同工种,抗洪抢险中的不同阶段施工的技术要求,黄河号子又分成河工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其中河工号子主要用于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按照节奏腔调的不同又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四种。夯硪号子是人们在加固堤坝或建造房屋打地基等劳动中喊唱的号子,主要包括老号、新号、预备号、缺把号、紧急风、板号、大定刚号、打丁号、重叠号、二人对号等。船工号子又分"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和"推船号子"等,不同的号子曲调和内容都不一样,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唱什么样的号子要根据当时的场面来选择。

随着河道的变化,船工们还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号子,以适应劳动节奏的变化。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峡险,水流湍急。黄河船工们逆流而上,步步艰难;顺流而下,提心吊胆。三门峡是黄河最险恶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势凶猛,曾有不少船只在这里葬身河底。民间有句俗话叫"船行三门峡,如过鬼门关"。所以,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必须有同舟共济之心,力挽狂澜之胆。这时候,使用的号子几乎不用歌词,全用"嗨、嗨"的衬词组成。而黄河流出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以后,没有了那种奔腾无羁的气势,缓缓泻入渤海。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其号子也多缓慢悠扬,颇具情趣。此时,船工们往往唱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解除疲劳,活跃气氛。如“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等。在人工治黄的年代,河床上日夜回响的黄河号子不仅鼓舞了船工们的士气,更让他们这种面对挑战不懈奋斗的精神得以传承下来。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船工的数量开始锐减,传统的人工抢险被机械抢险代替,加之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指挥信号”的黄河号子失去了固有的依托环境,逐渐被人淡忘,处于濒临失传灭绝境地。几千年以来,日夜奔腾的黄河水带走了无数雄浑高亢的黄河号子,以及无数传唱她们的老河工。面对黄河号子濒临消逝的困境,无数黄河子孙开始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忙碌起来。这其中就有黄河号子第三代传人李富中的身影。

李富中出生在“黄河世家”,是黄河号子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老河工。他的祖父李建荣是黄河号子的第二代传人。1981年,李富中在武陟第一河务局走上了治黄岗位。但他发现,在抗洪抢险的工地上很难听到号子声。于是,他决定向祖父李建荣学习黄河号子,并教给同一个抢险队的河工们。在此期间,李富中对黄河号子进行了整理加工,形成了相对完备珍贵的资料,这为后来黄河号子的申遗和保存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资料。2006年6月,时任孟州市河务局局长的李富中倾其所有支持的系列专题片《黄河号子》以及《土锇号子》在孟州黄河滩开拍。2007年3月,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黄河号子名列其中。2008年6月,黄河号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李富中和李建荣为这次黄河号子的成功申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号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精神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歌,更是激励后人勇于面对挑战、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河号子,是母亲河脉搏震动的录音带。当现代机械船的汽笛取代了纤夫的呐喊,那些刻进黄河崖壁的声波痕迹,仍在提醒着我们:有一条用血肉之躯与滔天浊浪对话的族群,曾以最原始的合唱,写下华夏文明与自然博弈的壮丽复调。那些用“嗨嗨”劈开鬼门关的勇气,那些借月光传唱三国的悠长,早已沉淀为民族的基因。号子声或许微弱,但在母亲河的脉搏里,它永远跟着黄河水奔涌——因为只要惊涛再起,血肉筑成的和声必将再度震响河床。

责任编辑:孙佳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